不要这样,虽然有些人,一生总会遇到各种不顺,挫折,这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个经历。你想一下,你想自杀,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如果太难过,建议你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可以找朋友倾诉,大哭一场,发泄一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跳舞,看书,听音乐。目前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例如心烦或者情绪低落。一方面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例如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例如内向,敏感,又缺乏自信。建议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增强自信,提高个人的能力。严重者建议心理治疗。
一
2014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我被抑郁症折磨的无比痛苦,进了一个抑郁症贴吧去聊天。
贴吧里有各种各样的病情讲述,我看了一会儿,觉得有很多人比我惨多了比我痛苦多了,于是心里稍微有点平衡。
我看到有一个帖子特别火,总是被置顶,回帖数也在不断增加。点进去看,是一个17岁的男孩子说他计划在元旦那天自杀,也就是说在2015年1月1日那天,他要告别这个世界。
他准备了很多种自杀方法,吃安眠药、烧炭、跳楼、跳海、撞车,让网友帮他选择一个成功率最高的。帖子下面是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好心相劝让他活下来,有的用恶毒的语气说他要死快点死,还发什么帖子。有一些要跟着他一起自杀,跟他约时间地点。另外一些详细分析各种自杀方法的利弊,他们分析之后说:烧炭自杀痛苦最小,成功几率最高。男孩也比较同意这个方案,但是他发愁去哪里找房子,他说不想打扰到别人,要静悄悄地离开。我在那个帖子后面留言,说了一大段鼓励他的话,也许没什么用处,但求心安。之后男孩很快回复我,说感谢我,还留了他的qq号,希望能够认识我。
我加了男孩,他的qq头像是一个拿着话筒的美少年,美少年是动漫形象,并不是真人。奇怪的是,男孩详细询问我的病情,还叮嘱我要早点去看医生,不要硬撑。本来我还怕他想不开,打算引经据典跟他说说人生的意义呢,现在反而是他劝导我。我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我又一想,既然都劝我要好好生活,他自己肯定没问题的。也许真的是一时冲动去发那个帖子,抑郁症病人感情脆弱,去贴吧里发泄一下,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也就没放在心上了。
二
我隔几天就会去那个贴吧里瞅两眼,男孩的帖子还在,而且回帖数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跟帖。我仔细看了一下他的跟帖内容,这个孩子每天都写上几句,写的是他生命里要感谢的人,而且他的自杀计划还在稳步推进!地点讨论越来越详尽,甚至和一个女孩都约好了,那个女孩20多岁,人在湖南,打算去深圳找他,两人一起自杀。他们说:活着的时候很孤单,不要一个人死,那更孤单。
我大惊,马上在qq问男孩,男孩这才告诉我他的一些情况。他老家是湖北的,跟着父母在深圳生活,他的父亲在深圳开了几家工厂,生意做得很好。父亲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想好好培养他,让他继承家业。然而他对商业极为反感,他从小就喜欢唱歌,立志当一名歌手。正在上高中的他模仿电视中的选秀节目,租了学校的小礼堂,办了一个小型演唱会,虽然去了几十个人,他还是唱的很尽兴,大家也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男孩非常开心。
这件事不久被他的父亲知道,他的父亲在一次亲朋聚餐时当着大家的面毫不留情责骂他:“一个学生唱什么歌,你丢不丢人,以后别给我搞这种事情!”一众亲戚愕然,等他们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纷纷劝男孩要听父亲的话,好好读书,唱歌唱着玩就行,不要当真。男孩的父亲看这么多人支持他,非常得意。男孩当场反驳:“我唱歌怎么会丢人呢,当歌手是我的梦想,而且我也没有耽误成绩,我一直是班级前几名。”男孩的父亲是个威严专制的人,他没想到男孩会如此反抗,震怒中扇了男孩一巴掌。
因为这一巴掌,男孩对父亲更加疏远,连家都不想回了。男孩说,从他小时候记事起,父亲对他的管教就非常严格。除了学业,父亲还送他去各种培训班,武术、击剑、高尔夫球、游泳……他想学钢琴小提琴之类,父亲不应允,说要培养他的男性气概。说一个男孩子弹那玩意儿干什么,婆婆妈妈的。父亲希望男孩像自己一样,在商场叱咤风云,家里有人来谈生意都会让男孩旁听,男孩根本听不进去,对这些事情也毫无兴趣。
男孩向母亲求助,期望获得母亲的帮助。男孩的母亲是家庭主妇,性情软弱,凡事都听从丈夫的意见,只是劝男孩要听爸爸的话,说爸爸是为你好。男孩极不情愿,但是不敢违抗父亲的意见,父亲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不听从,父亲会打他,这让他害怕。男孩一直乖乖听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也慢慢苏醒了,就鼓起勇气抗争,于是有了那场演唱会。这相当于是在向他的父亲宣战:我长大了,我要做我自己。
对于那一巴掌,男孩的父亲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是优秀的企业家,在工厂是霸气的领导,说一不二,很少有人敢和他唱反调,自己的儿子打一下,还能打坏吗?男孩说,自从在亲戚面前被父亲打骂,他放学时尽量在外面逗留,很晚才回家。回家也不想跟母亲说话,他觉得母亲很懦弱,在家里对父亲也是唯唯诺诺,她能改变什么?
忧伤的男孩沉默无语,母亲看出了端倪,就小心翼翼建议丈夫,说孩子大了,不要在人前训他,这样会伤孩子自尊。父亲不以为意,高声对母亲说:”我是不会同意他唱歌的,我这么大的家业,就是要他来继承的!我不会由着他胡闹!”男孩在门口听到父母之间的对话,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梦想在父亲眼里竟是一场胡闹,男孩更加沉默。
三
男孩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他不想跟同学讲这些,怕他们笑话他。在同学的眼里,男孩人长的帅气,唱歌好听,成绩好,家庭背景还那么优越,他们羡慕他都来不及呢。男孩需要这个面子,他在学校里什么也不说,乖乖滴当着他的优秀学生。他不想让自己的同学知道真相:他对那个家只有恐惧和厌恶,他不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男孩在校外认识了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比他大了4岁,才从湖北恩施老家到深圳打工,女孩在学校附近一家超市当收银员。女孩也喜欢唱歌,歌声优美动听,女孩从小喝山泉水长大,一口清丽的嗓音,比男孩唱的还要好。
男孩放学后会等着女孩下班,然后两人一起散步,共用一个耳机听歌,一起对唱……男孩对女孩非常喜欢,勇敢地给女孩写情书写歌表白。女孩也喜欢他,但不肯接受这份心意,说他还是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女孩坦言他们之间差距很大,说现在考虑这些太早了,如果男孩真的对她有意,就应该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再说。男孩觉得女孩说的很有道理,便同往常一样和女孩交往,两人相处的非常愉快。
恋情的滋养带给男孩从未体会过的温暖,男孩枯寂的内心渐渐活跃起来。他回到家中也不再那么痛苦了,只是偶尔看到父亲,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慌忙避开。这样舒心的日子没过多久,男孩就遭遇了重大的打击。
他给女孩写的歌被父亲看到,那首歌最后写了女孩的名字,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一看就是女孩名字。父亲勃然大怒,派人跟踪他,立刻知道女孩是谁,而且以极快的速度让那女孩搬铺盖走人。女孩来不及和男孩道别,男孩也不知情。等他放学归来后,父亲让他下跪,让他交代跟那女孩是怎么回事,他坚决不肯跪。父亲狠揍他一顿,用极难听的话骂他,说他小小年纪不学好,抵抗不住女人的诱惑,像蠢猪一样。
男孩不容许自己纯洁的恋情被父亲污蔑,第一次大声和父亲争吵,并且在当晚逃出了家门。他去超市找女孩,女孩不见踪影,一切非常诡异。他找到超市的经理,人家也不理睬他。他黯然回到家中,母亲告诉他:你爸爸让那姑娘走了,他希望你好好念书。
备受打击的男孩终于崩溃, 他逃出了家门,不久被父亲抓回来,把他软禁在家中,被人看管起来。渴望自由的男孩想尽办法装病,去医院看医生,积攒了一些安眠药吞下自杀,这是男孩第一次自杀行动。还好药的剂量小,男孩被抢救过来。
男孩自杀的事情被亲朋知晓,他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劝说男孩的父亲不要逼迫孩子。男孩的父亲却觉得自己的儿子真是个废物,为了一个女孩子和家人反目,还自杀,也让家门蒙羞。他回到家中看见男孩仍然没有好脸色,只是警告他:你不要再给我出乱子。母亲也为他难过,还要安抚暴怒的父亲。极度痛苦的男孩看着母亲,暂时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四
男孩一直忘不了那个女孩,在网上联系女孩,女孩头像永远是灰色的,手机也停机,他想尽办法回到湖北寻找女孩。他乘火车刚到武汉,女孩在qq上给他留言,说不要找她了,她已经结婚了。女孩发来了她的婚纱照。男孩看到婚纱照如五雷轰顶,他的恋情如此脆弱,让他猝不及防。
伤心的男孩返回深圳,大病一场,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男孩说他开始经常抓头发,失眠,吃不下饭,经常动不动就用脚使劲踢墙壁,用烟头烫胳膊,不敢看见剪刀等锐利物品,怕拿起来给自己扎一刀。母亲给他办了休学手续,找来心理医生给他治疗,心理医生诊断他是抑郁症,要家人配合治疗。
男孩的父亲对心理治疗之类很不屑,觉得男孩是装病,故意跟他对着干。对于男孩那次吞安眠药自杀,父亲耿耿于怀,对儿子也放弃了希望,也不指望他继承家业了,说“白养他一场”。因为男孩的母亲不能再生育,父亲开始在外面寻找年轻女子给他生育孩子。父亲的行为被男孩母亲知道后,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男孩劝母亲带他离开这个家,说父亲根本不爱他们。母亲舍不得放弃眼前的一切,宁愿忍受屈辱也不要离开。
男孩的治疗时断时续,后来他拒绝了治疗。他看到母亲也因为他受到煎熬,他决定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他在贴吧发了帖子,这其实是他第二次自杀计划。
五
男孩在贴吧里联系了几个人,在qq上也不理我了。我还是经常去翻他的帖子,没有他任何消息。
2015年1月1日很快到来,又很快过去。我担心男孩已经不在人世了,因为他把我的qq号都删了。
2015年1月15日,男孩在贴吧里有了回复,说他还活着。他说在贴吧里他们有三个人相约在深圳自杀,一个他,一个深圳本地男生,一个上海男生,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上海男生给家里留了遗书后出走,家人发现的早,立刻报警,男生刚入住酒店就被警察找到,惊慌的家人把他回了家,他跟男孩说:这次死不成了。
男孩就和深圳本地男生在2015年1月1日那天爬山了深圳的一栋高楼,他俩还没有到顶层,被保安发现。保安以为他们是贪玩的学生,把他们呵斥下去。两人决定推迟自杀计划。
看了男孩的回复,我心里略微有点安慰,我希望他能够好好活下去。可是后来,男孩再也没有回帖,一直到现在。网友们各种猜测,时间长了,帖子渐渐沉下去,最后也被封了。
我多么希望男孩还活在这珍贵的人间,自由欢快地唱他想唱的歌。
自杀是违法的。特定的法律主体个人或单位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或导致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注意事项:
2021年10月8日,而且这个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早期车辆的车体多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钢板、弓形杆等来加强。近代的车体以钢结构或轻金属结构为主。
现有的自杀理论是可以解释身边一些重要事实和概念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仍然有不少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比如,如果说绝望、情绪痛苦、危机应对失措是自杀的关键,那又怎么解释那些大多数具备这些因素的人没有死于自杀,甚至没有尝试过自杀的事实呢?
此外,现实中和医学上的证据也表明,一些人的的确确渴望自杀,却压根不会去实施,那又该如何理解呢?
在《为什么要自杀》这部著作中,托马斯·乔伊纳提到一个理解自杀行为的思路: 当自我伤害或其他危险经历变得非常寻常,让人们觉察不到其中的危险,人们就逐渐建立了自杀行为;那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要失去他们了。
同样的观点早在三百年前,伏尔泰那里就已经出现了。伏尔泰在思考罗马演说家卡托的自杀时,他写的一些东西对我们很有启发:「说卡托因为软弱而自杀是很荒谬的。除了坚强的人,谁能克服掉这最强悍的自然本性呢?」
这个观点也出现在叔本华的作品中。叔本华指出, 对死亡的恐惧,而非对生命的热爱,鼓励人们继续活下去。
叔本华的观点在死刑犯约翰·布莱克维德的案子——一个有争议而且让人不安的案例——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多年前,布莱克维德因为在监狱中谋杀室友雷蒙德·威格利被处死刑了。谋杀时,布莱克维德正处于不能被假释的无期徒刑之中。他宣称自己勒死了威格利,只因他想自杀,但自己又做不到。他觉着,杀死别人他能做到,但自杀万万不能。
门宁格也注意到这类情况,他讲:「我们会发现有人想死,但不能跨出伤害自己的那步……像扫罗王和布鲁斯特,恳求他们的军备搬运工杀死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自我伤害,尤其当它变得非常严重时,潜在的痛疼和恐惧就会发生些作用——很少有人能承受那么高强度的疼痛、恐惧或类似的东西。
说到这儿,就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回答了:世界各地还是有很多人成功自杀了,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者说,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乔伊纳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证明练习自杀和增加无畏感增加了自杀行为。其中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自国际广播公共电台的节目。
节目中,叙述者读了一本记录了他自杀经验的日记:他试过上吊,但每到丧失意识时,他就站到了地上;他试过吃药,一个下午服下几十粒安眠药,但只是睡着了;他试过割腕,但每次都割得不深……就是这样,不论他怎么做,身体都试图让他活下来。
叙述者也很好奇,为什么他所尝试过的所有方式都没用呢?是自己不够无畏、勇气不足吗?
事实上,关于无畏、勇气,以及它们同自杀行为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构想: 心理学家斯坦利·J·拉赫曼把在面对真正的威胁时丧失恐惧定义为无畏,把勇气定义为一种趋向行为,即使面临恐惧;那些已经形成严重自杀行为能力的人可能更无畏,可能更有勇气,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在乔伊纳看来,反复的自我伤害让恐惧减少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反复实践自杀行为之后,想要自杀的人可能也就变得更有能力和无畏。
与此同时,乔伊纳还关注了那些经历过伤害、疼痛或暴力的人。一些研究验证,有过刺激行为或暴露在相关刺激之下的人,经历了更多的自杀。医生正是如此。 通过训练和实践,医生多次观察到伤害、疼痛、暴力的后果,对致死剂、药的配量和死亡的方式也有专业的知识;不知不觉中,医生便逐步形成了相当的自杀能力。
在这样的联系中,门宁格看到了相关的自杀行为:「我们医生,在日常经验中,对这些不愉快的情景很熟悉,经常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禁忌的篱笆是很高的。」
此外,乔伊纳还关注孩童时期受到的身体虐待和性虐待, 发现孩童时受到的身体虐待或特定形式的性虐待相较其他形式的虐待,比如忽视和言语虐待,同自杀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们带来了更多的身体痛苦。
我们大都知道,在严重的自杀行为中,对自杀的渴望很关键。乔伊纳认为对自杀的渴望源于认为自己是所爱之人负担的感觉和与别人疏离的感觉。某种程度上,任何形式的虐待都会促进致命性行为 (通过习惯疼痛和刺激) 或对死亡的渴望 (通过不断增长的负担感和与人隔绝) ,成为日后自杀行为的一种风险。
这也就意味着,孩童时受到虐待尤其会导致自杀风险,因为虐待都是很痛苦的,并且其中还隐藏着负担感和疏离感。
…………
看到这么多的实例,大抵就可以抛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了: 那些习惯了自杀的负面效应,并且已经获得了和自杀相关能力的人,是仅有的能实施自杀的人;其他人不能,即使他们想。
有意思的是,若留心一下,我们也能在大量的实例中发现,即便很多人形成了自杀的能力,也将自杀的行为付诸实践了,但他们仍然被自我保护的天性束缚着。这一观察在那些首次实施严重自杀行为、后来很快后悔的人们那里得到了印证。
乔伊纳就指出,有从高处跳下来幸存的人称他在半空中就后悔了。比如《纽约人》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个从金门大桥跳下而没有死亡的人讲的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原本以为不如意,却都变得如意了——除了我刚刚跳下这件事。」
金门大桥另一个幸存者也表达了类似的后悔情绪:「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该死的我做了什么?我不想死。」
此外,一个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下的男子讲,身体一打到水,他就改变主意了。「在那时,」他说,「我希望自己没这么做。但是我想我知道得太晚了。」
…………
问题是,他们自杀前都特别坚决,可为什么陡然就变卦了呢?自杀学家施耐德曼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我相信那些真正将自杀付诸实践的人,在实施的那一刻,对生与死是很矛盾的。他们想死去,他们同时又期望被救。」
到了这儿,我们不妨再下个结论: 死于自杀的人不仅仅是渴望自杀,他还形成了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然而即使那些已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保持着对自杀的恐惧,因为这个念头一旦飘过,就会面临自我保护的强大阻力;这种恐惧让希望被救的愿望产生了。
多半正是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况,叔本华就非常智慧地讲,唯一可以接受的自杀方法是——自行饿死。
其原因在于,只有饿死是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想明白了,不想死了,随时可以停下来。但对于跳楼、卧轨、饮弹等自杀方法来说,都是一瞬间的事儿,比如跳楼跳到一半突然想通了,可已经来不及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讲明,获得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是严重自杀行为的心要前提,尤其对完成自杀而言;那么,一个人如何获得这种能力,从而「超越最强大的天性」呢?是通过反复经历疼痛和挑衅的刺激,尤其是计划周密的自我伤害。
不过这里要明确指出来的是,仅仅因为一些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渴望它,比如赛车手,他们就不是高危的自杀人群。
因为 严重的自杀行为不仅仅需要具备让自杀行为付诸实践的能力,对自杀的渴望也不可或缺。
施耐德曼说:「我们意识中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如果能减轻痛苦,致命性自我伤害会降低。」
致命性自我伤害有很稳定的属性,它是在时间中,伴随着大量疼痛和刺激的经历慢慢被建立起来的——它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至少不会很容易。相比之下,痛苦,比如负担感和受挫的归属感,倒是可以轻易地来去。
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减少人们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机会,如果能减轻他们所经受的痛苦。
发表评论